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 Reeve, 1850)
菲律宾蛤仔俗称“蚬子”、“花蛤”,是我国沿海最常见的食用双壳贝类,如果您有机会到沿海城市旅游,请一定要逛一逛当地的海鲜市场,在那里您绝对会轻易地发现它们:它们通常被统一养在一个装有海水的长方形容器中,打着氧气,时而会把长长的水管伸出体外,受惊时还会突然喷出一丝水柱,然后软体部分会迅速收回到壳内并紧紧的闭上双壳。
著名的“辣炒蚬子”说的就是这种贝类,是沿海城市的饭店、餐厅、海鲜大排档以及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几乎是天天必备的常见菜肴,将其洗净,辅以葱姜蒜和红辣椒清炒,那鲜美的滋味,富有嚼头的肉质可谓经济实惠又好吃。不过,在做这道菜之前最好事先将其放在干净的盐水中静止几小时,让其吐一吐沙子,这样做出来的蚬子就不会有牙碜感。此外“原汤蚬子”也是一道地方名菜,与浓油赤酱的做法相比,沿海居民更喜欢海鲜的原汁原味,将洗净后的蚬子置于蒸锅之中,几粒花椒、两片生姜已经足够,7-8分钟之后便可出锅,蚬子浸在乳白色的汤汁中,香味扑鼻,吃剩下的白汤还可以煮面,更是别有风味。
品尝完美味,就让我们还原一下“蚬子”的生物学本质吧。它是双壳纲帘蛤科贝类家族中的一员,贝壳呈卵圆形,长度约3-7cm,喜欢栖息在泥沙质的环境中,从潮间带低潮区的滩涂到水深10米左右的海底都可以发现其踪迹。平时依靠发达的足部挖掘泥沙,将自己埋藏在里面,只留下一个很小的孔洞与外界相通,通过过滤海水中的藻类和生物碎屑为食物。
这一物种的模式标本最早由英国皇家海军“萨玛昂(Samarang)号”(1843-1846)采集于菲律宾的棉兰老岛,并于1850年由两位贝类学家Adams和Reeve将其发表在“萨玛昂号航行中的动物学”(the Zoology of the Voyage of H.M.S. Samarang)一书中,并绘制了图版。种名philippinarum即来源于菲律宾的英文名Philippines,以纪念其所在的模式产地,故中文称之为“菲律宾蛤仔”。
菲律宾蛤仔原始图版
菲律宾蛤仔是分布范围最广的双壳贝类之一,其野生种群跨越西太平洋的亚热带区和低温带区。目前由于引种的关系也可见于北美及欧洲的海域,足迹遍布大半个地球,可见其适应力之强,加之其好吃易养,目前已成为很多国家重要的经济养殖对象。我国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展了菲律宾蛤仔的人工饲养,近几年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养殖规模也逐渐扩大,目前年产量约在200万吨,与牡蛎,缢蛏,泥蚶共称为“四大养殖贝类”。
从一枚小小的“蚬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对大自然物种从发现认知到应用的全过程,可谓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经典例子。
出自微信公众号“贝类爱好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