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唇梨形螺

发布者:生命学院安全责任人发布时间:2018-03-24浏览次数:219

Melapium elatum (Schubert & JA Wagner, 1829)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种叫做“紫唇梨形螺”的海洋腹足贝类,大家也许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如果提起它的曾用名——洋葱榧螺,相信在许多国内贝类爱好者的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一个美好的身影来:奇特的体型、漂亮的“斑马纹”以及那迷人的蓝紫色轴唇……难怪见过它的人都会留下难忘的印象。

紫唇梨形螺主要分布于非洲的莫桑比克和南非的纳塔尔海域,喜欢栖息在水深80-200米的海底细沙滩上,靠捕食双壳贝类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据推测它也具有腐食习性。

1829年被科学家首次命名以来,紫唇梨形螺的分类地位就一直处在十分混乱的状态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它的贝壳形态和内部构造过于独特所致,可以说它就是一个“四不像”——集合了诸多科贝类的特点于一身:比如其壳口宽大、没有口盖(厣),这就与琵琶螺科十分近似;又如其贝壳膨圆、轴唇发达,这与圣螺科和蛾螺科中的某些种类形态接近,再比如其贝壳表面光滑,富有光泽,这又与榧螺科和涡螺科中的很多种类相似,等等。为了揭示其生物学本质,一百多年来贝类学家费尽了心思,动用了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多种研究手段,最终于2005年,由两位世界著名的贝类学家Philippe BouchetJean-Pierre Rocroi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确定了它现在的分类地位:即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骨螺超科Muricoidea,扭轴螺科Strepsiduridae,梨形螺属Melapium

PS. Melapium属全世界仅有2个现生物种,即紫唇梨形螺和线纹梨形螺,是由两位英国的贝类学家Adams兄弟于1853年建立的,所依据的就是齿舌的形态和无口盖这两个特征;属名源自希腊文“melapion”,意为“梨子”或“苹果”,很显然命名人的灵感还是来自属内物种的贝壳形态,因此译作“梨形螺属”。)

扭轴螺科Strepsiduridae最早是由法国古生物学家和贝类学家Maurice Cossmann1901年建立的,他当时就已经将梨形螺属Melapium同模式属Strepsidura(扭轴螺属)一起置于扭轴螺科之中了,主要的依据就是它们拥有非常相似的胚壳构造和贝壳外形,只不过这一结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罢了。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又有多位学者,如Thiele1929)、Wenz1938-1944)以及Kilburn1989)等,依据其齿舌的形态和数量将其置于榧螺科Olividae中,这也就是中文名“洋葱榧螺”产生的理论依据。1991年,俄罗斯贝类学家Yuri I. Kantor采用组织切片和齿舌解剖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利用先进的系统发育树构建软件(PAUP,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对包括紫唇梨形螺在内的几种榧螺科存疑物种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其消化腺的微观结构还是系统发生关系都与榧螺科截然不同,应该属于一个独立的科——梨形螺科Melapiidae。虽然学术界目前的主流观点更多地支持Philippe BouchetJean-Pierre Rocroi建立的分类系统,但仍然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梨形螺属的贝壳是光滑的,而扭轴螺属壳面是具有纵肋的;梨形螺属的轴唇上方有一个发达的齿状构造,而扭轴螺属并不具备此特征;此外,化石证据严重不足,梨形螺属最早出现于上新世早期,而扭轴螺属最晚见于始新世晚期,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地质时代断层,因此无法在二者之间建立起系统发生方面的有力联系。


出自微信公众号“贝类爱好者联盟”